拜年 那些和过年有关的记忆
拜年怎么写,有点不太好拿捏,一是记不清楚曾经的风俗规矩,二是没有特别有传统和明显地域习俗的拜年方式,再一个是找不到合适的配图,接着接上一篇说吧。 过完年初一在家待上一天,应该是不让出门,一日三餐除了饺子外其他都是剩菜,一是zai三十晚上剩下的,再一个是年前做的半成品,比如烀的肉(上一篇把烀肉写成了炖肉)、蒸熟的馍馍,反正是不让做新的吧,记得有一年大姐不知道是因为扫地还是做了新饭菜的还被老爸骂了(大姐你还记得吗)。初二出门拜年,也叫做走亲戚,(河北香河初一就开始拜年了,坐下聊会天就走,更简洁高效,但不知道三十年前是什么样,wifi妈没有跟我说过)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,我应该是去多很多亲戚亲家拜年,姥姥家(舅舅家)、大姨(姨读第四声)、舅爹家(爸爸的舅舅)、三老太家、四老太家,去的最多的理所应当是姥姥家(舅舅家),应该是大家都会一样吧。先说说记忆中拜年的礼物,红糖是用报纸包裹的一斤一包讲究的再贴个红签,瓶装白酒,当时的白酒有本县产的临水、外县的古井、濉溪、佛子岭(现在是迎驾贡酒),一般是四包糖加两瓶酒,或者2+2也有4+4的组合。到亲戚家拜年不用磕头(有些地方见长辈要磕头),小孩子会有机会得到红包,尤其是第一次去的时候,当然新婚第一次拜年的能得到红包。拜年进门堂屋落座叙话、嗑瓜子,小孩子会去门口放过鞭炮的地方淘宝,看看能不能捡到没有炸的鞭炮,若是捡到可能比收到红包还高兴(你懂得红包去哪里了)。拜年是要吃饭,一般是把居住在一起的亲戚家都拜了,然后返回其中一家吃饭、直至去各家都吃一顿(亲戚们会自行协商管饭的顺序)。吃饭前洗盆热水洗手(现在我还记得二舅家门后的洗脸架),吃饭少不了喝酒,往往中午饭吃到下午,晚饭吃了住下第二天再走。老爸带我去舅爹家拜年的时候第一次吃到了火腿肠、贡菜(那会好像不知道是什么菜),应该去大姨拜年的时候,大姨要把养的一个大乌龟送给我,结果不知道怎么的被老母猪给吃了,跟着老爹(本地都的叫法,也就是爷爷)去过东庄子给三老太家拜年、去过砟粑集给四老太家拜年,现在则是我开始带着儿子去拜年了。岁月更迭拜年的情景彷如昨日,但谁也无法回到从前,那三十年前的拜年。九十年代和父母去拜年的场景和楼主说的一模一样,那时候物资匮乏,但是比现在有人情味 {:20_1045:} {:20_1045:} {:face_079:} {:20_1041:} 写得详细,叙得真实! {:face_068:}{:face_068:}
下面一张彩照配得好,画龙点睛! 一二三二一 发表于 2023-1-23 09:03
九十年代和父母去拜年的场景和楼主说的一模一样,那时候物资匮乏,但是比现在有人情味
是啊,那会拜年也是大事 TJD 发表于 2023-1-23 11:24
下面一张彩照配得好,画龙点睛!
谢谢夸奖,当年也没见过照相机,找一张图不容易 guowen春回大地 发表于 2023-1-23 10:14
写得详细,叙得真实!
记流水账哈 看了楼主的地址河北,楼主是霍邱人跑去河北还是上门女婿到了河北 {:face_012:}
楼主回忆的很真实很有家乡味 {:face_068:}
1979年以前的春节同样的物质匮乏,但比现在更有人情味!
更有中国的春节年味传统味! {:face_068:}
现在灯笼很少了、蜡烛没有了、鞭炮禁止了、亲情友情稀释淡化了、、、
{:face_068:}{:face_068:}{:face_068:}{:face_086:}{:face_086:}{:face_086:} 满满的年代感和悠长而又永远回不去的记忆情怀。。。。。。 请问你家是哪的。霍邱没有初一不出门的规矩,只有阜阳有,你肯定是靠近阜阳
页:
[1]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