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8日,来自临水酿酒车间手工酿酒班班长吴孝海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胸前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的奖章熠熠生辉。面对镜头,这位质朴的酿酒师依旧带着一丝腼腆,仿佛仍是三十年前那个蹬着自行车赶夜路的青年。
从22岁到51岁,从学徒到非遗酿酒技艺传承人,吴孝海用近30年光阴,将汗水与匠心酿成一坛坛美酒。他的故事,是传统工艺的坚守,是匠人精神的传承,更是一个农民用双手托起梦想的奋斗史诗。
1996年,22岁的吴孝海挤破头进入临水酒厂。彼时,能进到酒厂就是镇里最“体面”的工作,但背后的艰辛远超想象:凌晨2点上班,他每天1点摸黑起床,蹬着自行车穿越十几里坑洼土路。手电筒的光束在寒风中摇晃,困意袭来时连人带车栽进沟里是常事。“最怕下雨天,摔断锁骨那次,医生让我躺三个月,可窖池里的酒糟等不得人啊!”他笑着回忆,手术后拆完绷带就溜回车间,用不上劲儿也要站在甑锅旁“监工”。
一辆自行车、六辆摩托车、十万公里风雨路——这些数字背后,是30年如一日的坚持。同事调侃他“摔成铁人”,他却说:“酿酒就像养孩子,一天不盯着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”
酿酒是门“火候艺术”,温度差一度,酒质差千里。吴孝海的绝活,是用身体感知温差。一次看病时,医生量体温的细节让他灵光乍现:人体腋窝恒温37℃左右,为何不以此为基准?从此,他在冬季,会将手夹在腋下“校准”体温,再探入窖池对比酒糟温度。十年磨砺,他的手掌成了精准的“活体温度计”,误差不超过0.5℃。
上甑、拌料是最苦的活儿。寒冬车间冷如冰窖,甑锅边却热浪灼人,他每天挥铲上万次,双臂肿得抬不起来,手掌血泡叠着老茧。有人劝他“悠着点”,他却自创“左右开弓”技法,效率翻倍。“粮食变成酒的那一刻,所有苦都值了。”他摩挲着酒坛,眼里闪着光。
“手艺带进棺材,是对祖宗的不敬。”面对传统手工酿酒技艺后继无人的困境,吴孝海心急如焚。他手把手教出16位车间骨干。新进厂的年轻人起初嫌累不愿干,他就三顾茅庐,结合自己的经历,从年龄、家庭等方面帮助他们分析利弊。多年来,吴孝海为车间输送了数十名优秀的酿酒师和制曲师。
即便后来被提拔为酿酒车间主管,吴孝海也始终放不下对一线的牵挂。在车间一位酿酒班长退休时,他主动请缨重回班组,与工友们并肩挥铲、共守窖池。"甑锅边的热气蒸得人睁不开眼,但闻着酒香,心里就踏实。"他说。这份"逆行"的选择,让年轻一代看到:真正的匠人精神,从不在职位高低,而在初心如磐。
作为班长,吴孝海不仅以严苛标准要求团队,更无私传授经验,培养新生代酿酒师。其班组连续多年蝉联公司产质量冠军,并获“先进班组”“总经理特别奖”等荣誉。如今,车间里“吴家班”的年轻人个个都能独当一面。
从“安徽省轻纺行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”到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吴孝海用行动诠释了“劳模精神永不过时”的真谛。
作为安徽省人大代表,吴孝海的履职笔记本写满了乡亲的呼声:高标准农田灌溉难题、退伍军人就业困境……他利用休息日走访调研。“我是农民代表,就得为农民说话!”汛期时,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洪水加固堤坝。
有人问他:“车间都忙不过来,管这些闲事干啥?”他答得干脆:“劳模劳模,光会劳动不够,还得带头当好模范!”
从青涩学徒到全国劳模,吴孝海用半生在解读“临水工匠精神”的深意:它藏在凌晨车间的一铲一甑中,凝在十万公里风雨兼程的车辙里,更融在一代代匠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中。正如那坛临水老酒——岁月愈久,滋味愈醇。 |